在线办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为什么选择国有金融制度
  • [摘要]长期以来,理论界对于国有金融制度角色及其绩效的评价见仁见智。不少人 认为,除了国有安排,中国经济改革过程还有其他更好的金融制度选项。本文试 图对此问题 进行系统梳理与澄清。若基于理论与历史相统一的逻辑视角,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安排,国 有金融制度先是承接了中国深厚制度传统,特别是战时金融的制度遗产 ,后又为支持经济赶 超与经济改革而重新量身定做 ;它深嵌于由新中国建 国以来的后发工业化、放权让利改革 中 的财政 困局,以及经济崛起对战略性金融制度 的长期需求等重要环节联接而成的逻辑链条 之中。其制度面 目虽然迥异于欧美模式的标准轮廓 ,但却别无他选,因为除此,其他任何金 融安排均无力支持过去近40年来史无前例的伟大制度转型和经济崛起。更何况 ,这种被 国 内外长期诟病甚至诅咒 的“异类”金融制度,经历数度劫波之后 已然成长为全球最具影响力 的金融力量之一。本文的结论是 ,准确评判国有金融制度角色与绩效 的要害不是看它是否 符合什么先验的标准模式,而是看它能否有效支持长期的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的增进。
  • 作者:

    张 杰

  • 全文[ PDF 1.28 MB ] 2017.1 (8):1-15 共有 195 人浏览
  • 近现代中国金融研究范式的变迁
  • [摘要]本文通过对“范式”、“社会科学范式”相关文献的梳理将“金融研究范式” 定义为金融研究活动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价值判断的总和,并在此基础上对 中国近现代凡二百年金融研究范式的变迁进行了详尽探讨,即对维新时期、民国时期、计 划经济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后金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价值判断进行了全面回顾与总 结,以为洞悉、把握金融学科之发展提供一种借鉴方法。
  • 作者:

    白钦先 张坤

  • 全文[ PDF 0.95 MB ] 2017.2 (8):1-11 共有 211 人浏览
  • 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 :新内涵 、新机制和新对策
  • [摘要]2008年国际金 融危机揭示了一种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这种系统性金融 风险主要是指建立在高杠杆和脱 实向虚基础上的金融交易,通过资产一债务联动机制和 扩散传染机制,在金融市场价格持续下行条件下所引发 的有毒资产多米诺骨牌效应和金 融危机。这种系统性金融风险以资产一负债联 动机制为触发条件 ,但它要转化为必然性, 还需要三个依次递进 的条件发生:金融资产价格持续大幅下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资产 负债表衰退、资产一负债联动机制传递中的持续扩散效应。近年来,在金融机构、类金 融 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既彼此合作又相互竞争 中,资产一负债 的联 动机制 已将 中国金 融的 “条”和“块”编织成 了一张庞大的金融运作蛛网。这张蛛 网的各条线均已显示绷 紧的趋 势,脆 弱性正在逐渐提高。毫无疑问,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 已是金融运行和国民经济运行的 当务之急,理应放在更加突 出的位置。要充分有效地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建立和完善六个机制:建立金融数据和金融信息的精准性统计机制,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的流动性监管 ,强化对金融市场运行 态势 的监控 ,强化“去杠杆”,增强实体企业的盈利能 力,完善和 改革金融监管框架。
  • 作者:

    王国刚

  • 全文[ PDF 1.53 MB ] 2017.3 (8):1-20 共有 207 人浏览
  • 金融分析的制度范式:问题、理论与中国视角
  • [摘要]全球经济重心重新东移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崛起正在挑战主流经济金融学的至尊地位,使得人们对一种更具解释力的分析范式充满期待。主流学者凭借“无机”哲学观,固执地捍卫着单凭市场之力便可达成均衡的理想境界。未料,货币因素从一开始就撕裂了主流框架,使得几代学者相继充当“裱糊匠”,勉强维系了一个排斥货币因素的货币金融分析范式。本文试图依托全新的“有机”哲学基础,通过重新引入货币因素特别是金融权利要素构建货币金融分析的新范式。目前,对于中国经济学家来说,重建金融分析新范式的必要条件(经济崛起)正在具备,但充分条件(哲学基础)的准备则任重道远。本文认为,只有基于人的金融权利和金融行为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有机金融联系,金融分析制度范式的建立方能寻找到合理的逻辑起点。对于中国经济学家而言,至为重要的是重新确认“中式”经济金融制度均衡的内在机理与实际绩效。
  • 作者:

    张杰

  • 全文[ PDF 2.18 MB ] 2017.4 (8):1-25 共有 156 人浏览
  • 金融因素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
  • [摘要]在现有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中,金融因素的影响尚未得到深入分析。本文基于中国1990-2016年各地区的动态面板数据,对金融不稳定、金融周期和金融发展等金融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基本结论包括:(1)金融不稳定和TFP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随着金融不稳定程度的上升,全要素生产率会出现下降;(2)金融发展和TFP之间存在显著的正U型关系,只有当金融发展水平越过临界值之后,才会对TFP增长产生促进作用;(3)当金融周期处于繁荣阶段时,金融不稳定对TFP的削弱效应得到增强,而当金融周期处于衰退阶段时,金融不稳定对TFP的削弱效应则会被弱化;(4)在金融繁荣时期,金融发展会放大金融不稳定对TFP的冲击效应,但在金融衰退时期则会吸收一部分金融不稳定对TFP的冲击,从而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
  • 作者:

    马勇 张航

  • 全文[ PDF 1.42 MB ] 2017.5 (8):1-17 共有 171 人浏览
  •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 型 :分歧与共识
  • [摘要]受世界经济长周期变化的影响,中国经济进入增长调整期,传统货币政策框架对核心经济目标的调控效果难以显现,新型货币政策框架呼之欲出。至今,关于中国是否已经形成新型货币政策框架以及新型货币政策框架的具体内容,仍然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我们通过调研获得业界、学界和央行三组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对中国新型货币政策框架的判断,以期获得各界对新型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分歧与共识。基于调研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虽然在部分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各界基本形成了对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和央行独立性等方面的新型货币政策框架的共识。同时,央行也按照这一共识方向,加入“金融稳定”目标,推进以“央行沟通”政策为代表的包括“宏观审慎政策”、“信贷政策”、“贷款便利政策”以及“回购交易”等多种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操作。新型货币政策框架有利于政策调控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 作者:

    张成思计兴辰

  • 全文[ PDF 0.98 MB ] 2017.6 (8):1-15 共有 158 人浏览
  • 货币政策、流动性约束与银行风险承担— 基于面板门限回归模型
  • [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流动性约束被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纳入金融 监管的框架,与资本约束成为银行监管的双重要求,也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了新的 影响。本文通过引入流动性危机情况下的存款赎回函数,构建理论模型验证了不同的流 动性赎回假设下银行风险承担与货币政策的非线性关系,并基于2009-2014年我国上市 银行的年度数据,采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验证了流动性约束对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 渠道的门限效应。研究发现,在流动性约束下,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门限 效应,货币政策传导的敏感性随着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上升而提高。
  • 作者:

    姚舜达 朱元倩

  • 全文[ PDF 2.26 MB ] 2017.2 (8):12-24 共有 167 人浏览
  • 金融发展如何影 响经济波 动?米一 基 于 中 国 232个城 ...
  • [摘要]本文基于 中国232个城市 2005—2013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面板 回归模型 考察 了金融发展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 ,金 融发展对经济 波动的影响存在 显著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效应 :在金 融发展水平较低 的区间内,金 融发展所导致的经济波 动效应 比较 明显;而 当金融发展水平较高 时,金融发展所导致 的经济波动效应则会 出现 显著 弱化。上述结论在 多种稳健性检验 下均显著成立。此外 ,通 过将政府支 出和产 业 结构 的门槛值效应纳入分析 ,我们还发现 ,高水平 的金融发展 和 良好 的政府干预能力具 有相互促进 的效应,而过度 的金 融发展 和失衡 的产业结构 则可能成为经济不稳定 的重 要原 因。
  • 作者:

    马勇 吴雪妍

  • 全文[ PDF 0.88 MB ] 2017.1 (8):16-32 共有 192 人浏览
  • 股票估值难度与基金信息优势
  • [摘要]相对于个体投资者,作为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基金经理是否更擅长分析那些难以估值的股票,从而体现出其信息优势或专业技能?为探究该问题,本文基于信息不确定性构建了股票估值难度指标,基于2005—2016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一系列结果。第一,实证分析发现基金在估值难度较高的组合上获得的收益优于低估值难度组合,基金在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信息优势。第二,好基金虽然在不同估值难度组合上的表现都比差基金好,但该差异仅在低估值难度股票组合上显著,表明好基金相对差基金的信息优势并不在于私有信息的获取,而是对公开信息的基本分析和处理能力,体现在其基本分析能力上。第三,进一步的实证结果显示,好基金能够发挥其比较优势,在那些估值难度较低的股票上配置更大的权重;并且基金的基本分析能力,能够作为预测因子较好地对基金下期业绩进行预测。
  • 作者:

    郭庆云罗荣华刘阳

  • 全文[ PDF 1.11 MB ] 2017.6 (8):16-32 共有 129 人浏览
  • 经济发展中金融杠杆的门槛效应分析——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 [摘要]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杠杆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41个国家(地区)1996-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面板模型对金融杠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杠杆促进了经济发展,但这种促进作用存在着门槛效应,金融杠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会随着金融发展情况的变动而显著变化。具体而言,金融规模的扩张会削弱金融杠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金融效率提升和金融结构优化则有助于增强金融杠杆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积极进行杠杆内部结构调整、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优化信贷结构、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助于充分发挥金融杠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实现"去杠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进行,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 作者:

    王爱俭 杜强

  • 全文[ PDF 0.58 MB ] 2017.5 (8):18-27 共有 124 人浏览
  • 地缘政治事件 、金融危机与全球原油价格体 系— — 基 于 内生...
  • [摘要]本文通过在传统的时间序列模型中引入结构性突变,检测 了结构性突变的 存在性及其对全球原油价格及价格依存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 ,地缘政治事件和金融危 机是造成全球原油价格关系产生结构性突变的主要因素,但不同的事件产生的效果不同。 例如 ,西德克萨斯原油在 2011年的库存积压事件改变了长期价格关系的水平、趋势和状 态,而 1997年亚 洲金 融危机仅仅 导致 区域 内原油价格关系 出现平移。2008年金融危机 是影响最为深远的结构性突变事件。它打破 了原 油价格关 系的稳态,使得 Wlazlowskiet a1.(2011)在危机前得 出的关于俄罗斯乌拉尔原油可作为基准原油的结论不再成立。
  • 作者:

    张菡

  • 全文[ PDF 1.24 MB ] 2017.3 (8):21-46 共有 191 人浏览
  • 我国金融市场尾部风险相依与区制转移下的风险冲击研究
  • [摘要]本文运用Copula函数刻画了 2005-2016年间我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尾部风险相依结构,同时,利 用 MSB VA R模型分析了在马尔科夫区 制转移情形下的四个金融市场尾部风险冲击。结果发现四个金融市场间存在极弱的风险 相依关系;在低风险状态时,金融市场非常稳定,市场间的风险冲击较小;在高风险状态 时,金融市场变得极不稳定,极易向低风险状态转移,而且各市场之间的风险冲击显著增 加。尾部风险相依不明显,说明金融市场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因此,应该加大力度 推进金融各市场深度融合,消除市场间的壁障,使四个金融子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为 实体经济服务。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的尾部风险变化要进行动态监控,在鼓励金融机 构加大金融创新的同时,要构建应急举措化解高风险状态时的风险溢出,维护金融安全。
  • 作者:

    严伟祥 张维

  • 全文[ PDF 1.38 MB ] 2017.2 (8):25-38 共有 192 人浏览
  • 中国银行业逆周期监管架构优化的目标与路径分析
  • [摘要]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是对各国银行业逆周期监管工具应用的一次重要测试,测试结果倒逼欧美各国对银行业监管架构进行优化,以强化和提高宏观审慎监管能力。本文以商业银行经营成本最小化目标预算约束模型为基础,推导构建中国银行业逆周期监管评价模型,对中国银行业逆周期监管工具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制约逆周期监管工具发挥作用的关键性制度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各种银行业(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进行比较,提出中国银行业逆周期监管架构的优化目标及改革路径。
  • 作者:

    何德旭 蒋照辉

  • 全文[ PDF 0.93 MB ] 2017.4 (8):26-39 共有 149 人浏览
  • 结构变迁过程中的人力资本与高等教育投资回报
  • [摘要]近年来中国人力资本积累迅速,但这有可能造成人力资本回报率大幅降低。本文采用总和生产率法,对中国人力资本的规模进行更为精确的测度,根据增长核算框架推导出人力资本和简单劳动的报酬水平,采用明瑟方程法和投资收益法计算出劳动者投资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研究结果表明,按照明瑟方程法计算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从1982年的60%以上迅速下降到1984年的34%,随后持续下降至2015年的10%并保持至2030年。采用投资收益法计算的总投资回报倍数在20世纪80年代达25倍左右,从80年代末起快速下降至2026年的5.8倍;2000年前各世代接受人力资本的年投资回报率在职业生涯的顶峰可以达到50%以上,而2010年以后接受高等教育的世代只能维持在20%-30%左右。这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回报率降低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了确保人力资本得到合理的回报,中国未来应努力消除人力资本定价机制扭曲,鼓励人力资本密集行业发展,促进服务贸易和人力资本的资本化。
  • 作者:

    陆明涛

  • 全文[ PDF 1.02 MB ] 2017.5 (8):28-43 共有 183 人浏览
  • 前瞻性货币政策的演进逻辑
  • [摘要]前瞻性货币政策理念在各 国央行实践 中已被广为接 受。本 文从理论和实 践 两个层面对前瞻性货币政策 演进 的基本逻辑进行深入 阐释。在理论 层面 ,本 文提 出 前 瞻性货 币政策兴起 的三个彼此联 系但又并不完全相 同的历史背景,即卢卡斯批判、通 胀 目标制 以及货 币政策反应方程领域 的研 究推进。在 实践层 面,本 文分析 了市场预期 引导渠道(即央行沟通和媒体报道)在 前瞻性货币政策操作 中的应用逻辑 ,并对货 币政 策 前 瞻指 引 的前 提条 件 、实践 种 类 、传 导 路 径 和 有 效 性 进 行 系统 梳 理 。 综合 来 看 ,虽然 前瞻性货币政策理念 的兴起源于不 同的历史背景,但是 中央银行对预期概念 的认可、对 预期变量 的应用 以及对预期引导的重视都成为前瞻性货币政策从理论走 向实践的基本 逻 辑 。
  • 作者:

    张成思 计兴辰

  • 全文[ PDF 0.77 MB ] 2017.1 (8):33-42 共有 174 人浏览
  • 人口老龄化与银行储蓄存款——基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
  • [摘要]本文从需求角度提供了人口老龄化影响储蓄存款的经验证据。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为样本,本文检验了人口老龄化对银行储蓄存款的作用,继而考察金融市场化、银行资本充足率以及跨区域经营对这一关系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越严重的城市,当地城商行吸收的储蓄存款越少,并且这种效应只体现在长期储蓄存款上。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银行所在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增加以及跨区域经营均会弱化人口老龄化对银行储蓄存款的负向作用。本文的结论对于理解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后果以及银行如何应对这一趋势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作者:

    钱先航王可

  • 全文[ PDF 0.80 MB ] 2017.6 (8):33-46 共有 147 人浏览
  • 家族参与会影响职业CEO 薪酬业绩敏感性吗 —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
  • [摘要]本文以2008-2015年 在 A 股首发上市的家族企业为研究样本,比较了职业 CEO 与家族CEO 薪酬业绩敏感性差异,然后以引入职业CEO 的家族企业为样本,从家族 所有权和家族参与管理两个角度分析了家族参与所形成的监督机制对职业CEO 薪酬业 绩敏感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职业CEO 薪酬业绩敏感性显著高于家族CEO ;家族所 有权越高,家族参与管理的程度越大,职业CEO 薪酬业绩敏感性越低,说明家族参与所形 成的监督机制与薪酬激励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在家族监督机制较强的情况下,控股家族可 以通过所有权和参与管理增强对职业CEO 的监督,降低代理问题,减小对薪酬契约的依 赖性较低。
  • 作者:

    贾子超 孙春兴 夏卓秀

  • 全文[ PDF 0.94 MB ] 2017.2 (8):39-52 共有 159 人浏览
  • 上市公司超法人治理边界、高管超额激励与企业价值
  • [摘要]实际经济活动中,公司的治理范围已超越了其法人边界,但传统的公司治理研究却局限在法人边界之内,鲜有文献探讨公司治理边界扩大后的特征对公司自身治理的影响。本文搜集了上市公司子公司、合营公司与联营公司的数据,并以此作为公司超法人治理边界的替代,探讨了上市公司超法人治理边界的扩大与高管超额激励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本文发现上市公司超法人治理边界越大,其高管的超额货币性收益和非货币性收益越高,上市公司高管由超法人治理边界的扩大而获取的超额收益对企业价值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检验发现,上市公司超法人治理边界与高管超额激励之间的关系在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和不同两权分离状况的公司中并无显著差异。但上市公司超法人治理边界对高管超额激励的影响程度在欠发达地区的上市公司中更大。本文的结论支持了有效契约理论在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定中的适用性,为上市公司的高管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作者:

    雷倩华陈嘉欣

  • 全文[ PDF 1.73 MB ] 2017.4 (8):40-61 共有 151 人浏览
  • 出 口拉动增长抑或增长推动出口: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 [摘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是增长理论领域 的一个热点问题。本 文基于 中国252个地级及 以上城市 2005—2012年 的数据 ,采用 面板 向量 自回归(PVAR)模 型和 面板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 了出 口增速 、经济增速 、投资增速和政府支 出增速 之 间的动态效应及其 区域差异,实证检验 了“出 口拉动增长 ”假说和“增长推 动 出口”假 说。经验研究发现 :(1)总体上看,中国满足 出 口拉动增长假 说,但不满足 增长推 动出 口 假说 ;(2)东部地 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要明显强于 中西部地 区;(3)Granger检验 显示中国的出口与经济增长之 间呈双 向因果关系;(4)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 的拉动 作用明显;(5)东部地 区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强于中西部地 区。
  • 作者:

    王永中 赵奇锋

  • 全文[ PDF 0.78 MB ] 2017.1 (8):43-56 共有 164 人浏览
  • 中美贸易失衡的一种新解读:基于要素贸易的视角
  • [摘要]中美贸易顺差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增加值贸易理论,利用1995-2009年世界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经济账户,对中美贸易失衡进行了再测算;从要素贸易的视角,将中美增加值贸易失衡进一步分解为资本要素贸易失衡和劳动力(高技能、中等技能、低技能)要素贸易失衡。结果显示,相比于中美传统贸易顺差,1995、2009年中美增加值贸易顺差分别减少了18.4%和15.7%,同期中美制造业增加值贸易顺差分别减少了46.5%和47.9%,而中美农业贸易则由传统贸易逆差转变为增加值贸易顺差;在资本、劳动力要素贸易上,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但中国在高技能劳动力要素贸易上表现为贸易逆差,且逆差规模持续扩大,高技能劳动要素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制造业和服务业。
  • 作者:

    韩中 凌亢

  • 全文[ PDF 0.74 MB ] 2017.5 (8):44-57 共有 119 人浏览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