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比较金融体系与中国现代金融系统建设
  • [摘要]比较各国金融体系可以发现,银行导向的金融体系通常具有更加强烈的政府干预倾向,而在(资本)市场导向的金融体系中金融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银行导向和市场导向各有优缺点,前者通常是后发国家实现赶超的工具,而后者则是全球领先国家的根本特征。中国现有的银行导向金融体系客观上适应了人口红利时期动员储蓄、推动大规模投资的需求,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的结构性变化,这种体系必须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开放的市场导向体系,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发展强大的资本市场以及培育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机构投资者,改革人民币的发行机制,推动人民币成为关键储备货币。
  • 殷剑锋
  • 全文[ PDF 2238949.0 MB ] 2018.5(9):1-15  共有 241 人次浏览
  • 论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在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赢得了声誉,中央银行独立性明显上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央银行职能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必然要求我国中央银行制度与时俱进。本文认为,我国中央银行有必要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更好地体现运作上的独立性。在职能进一步丰富和强化过程中,中央银行要加强内部治理机制建设,完善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通过建立短期操作目标利率,使得“双轨制”利率并轨,并由货币政策委员会来决定政策利率。本文提出我国建立有决策权力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度有两种可选方案:一是由现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在改变人员构成后升级而来;二是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框架下,恢复人民银行曾经建立的理事会制度,下设货币政策委员会专门研究决定政策利率和货币政策操作事宜。
  • 王华庆 李良松
  • 全文[ PDF 1226424.0 MB ] 2018.5(9):16-24  共有 270 人次浏览
  • 如何从根源上改进金融系统性风险监管
  • [摘要]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债务持续增加和金融体系风险不断积累相伴而行,实体经济高杠杆已成为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总根源。本文在评价分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改革及其缺陷的基础上,从实体经济债务视角研究提出了金融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完善路径和具体措施。在金融系统性风险监测上,应增加实体经济债务规模、债务结构和偿债压力的监测;在宏观审慎监管上,应基于实体经济债务优化逆周期资本计提的标准、扩大贷款价值比应用来控制结构性风险、设置债务偿付能力指标来降低贷款违约风险。理论分析和监管实践表明,以上改革思路和具体措施有利于提高系统性风险监测的前瞻性、全面性和强化宏观审慎监管的深入性、有效性,对我国下一步完善金融系统性风险监管体系具有明确的政策启示。
  • 朱太辉 边卫红
  • 全文[ PDF 1707128.0 MB ] 2018.5(9):25-35  共有 254 人次浏览
  • 全球金融危机十年:经验、教训与启示
  •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通过强有力的市场救助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迅速稳定了金融体系,恢复了金融市场功能。但是,由于过度依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其他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非常规货币政策在产出通胀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作用并不理想,由此引发了资产泡沫加剧、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政策协调困难、政策外溢性明显等诸多弊端,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国经济复苏和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由于良好经济基本面支撑、较多的风险应对手段、更为灵活的政策安排等因素,新兴经济体成功吸取了此前数次危机冲击的经验,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表现良好。在经过整整十年之后,总结各国危机应对的经验教训,对当下中国打好防范重大风险攻坚战、顺利实现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 李宏瑾
  • 全文[ PDF 1226238.0 MB ] 2018.5(9):36-45  共有 243 人次浏览
  • 区域创新、制度环境与银行稳定
  • [摘要]区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技术进步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本文选取2004-2016年中国139个城市的235家地方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区域创新能力与地方银行稳定的关系。实征结果显示区域创新能力的增加显著增强地方银行稳定,即区域创新能力每提高1个单位,地方银行稳定性增强约10%;在产权制度和契约制度较强地区的地方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区域创新能力增加会更加显著地增强地方银行稳定;区域创新能力通过提高存款增速、降低收入多元化和非利息收入对地方银行稳定产生影响。本文丰富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研究,为区域创新对微观经济主体影响提供重要补充,也为不同制度环境的作用提供微观层面的新证据。
  • 宋科 李振 赵琼薇
  • 全文[ PDF 2416996.0 MB ] 2018.5(9):46-69  共有 244 人次浏览
  • 多种政策工具下的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兼论泰勒规则在“中国版”...
  • [摘要]我国央行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所产生的“货币政策效应”,有别于“泰勒规则”下的政策效应。本文基于我国信贷市场和货币政策执行特点,通过识别“存贷款基准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类政策工具产生的“政策效应”,重新梳理了近20年来我国货币信用周期和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且量化分析了“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经济波动的贡献程度。研究表明:(1)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产出和总体价格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公开市场业务”更多起到调节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作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仍十分有限;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均无显著的紧缩效应。这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仍主要表现为信贷渠道,基于“泰勒规则”并不能有效地刻画我国货币政策,以此为基础并运用DSGE模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缺乏现实依据。(2)“货币政策冲击”不是我国产出和总体价格水平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其对“政策变量”解释力的迅速减弱意味着货币政策主要体现为央行对宏观经济的内生反应。但是,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货币政策冲击”对“政策变量”波动率的解释力更高,说明我国货币政策仍需完善。本文所构建的SVAR模型有效区分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产生的“政策效应”差异,为建立“中国版”的DSGE模型提供了可靠的经验事实和参照标准。
  • 刘洪愧 涂巍 周国富
  • 全文[ PDF 3852604.0 MB ] 2018.5(9):70-89  共有 230 人次浏览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世界货币相关问题探析
  • [摘要]马克思对于世界货币的分析,是其有关国际金融分析的基础。其中,对于在表面上货币危机因国际信用而成为普遍现象,在根本上信用须服务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对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相对西方主流经济学侧重“市场经济”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世界货币分析在(1)注重国际货币流通与风险和危机之间的联系与考量,(2)世界货币是在世界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国际储备货币,其国际流通与汇率关系密切,(3)如何在注重风险分析的同时充分体现市场经济并将两者有机融合等三个方面上更注重基于结构分析的动态研究和过程考量。本文将尝试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分析基础上,在突出风险分析和结构分析的同时,纳入市场过程分析。基于马克思《资本论》产业资本循环的三阶段和三种形态分析,尝试构建“生产/科技-市场/政府-货币/金融”三位一体分析框架,并以此进行人民币迈向国际货币的战略思考。
  • 林楠
  • 全文[ PDF 1524407.0 MB ] 2018.5(9):90-99  共有 219 人次浏览
  • 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表现与防范:一个文献综述的视角
  • [摘要]以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文献为基础,本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及成因、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表现与定量测度、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理论与实践新进展以及宏观审慎视角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预警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我国金融风险呈现出点多面广的局面,金融行业、金融市场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溢出,金融创新可能成为新的风险源头,但尚未达到已经形成系统性风险的程度。应深刻认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新诱因与传播途径,探索构建全面有效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与预警方法,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 王朝阳 王文汇
  • 全文[ PDF 2031028.0 MB ] 2018.5(9):100-113  共有 237 人次浏览
  • 股票市场错误定价:测度方法、形成机理与经济后果
  • [摘要]市场错误定价是行为公司财务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如何准确度量市场错误定价程度是研究这一问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学者们更关注市场错误定价的形成机理及其对公司财务行为产生何种影响。本文主要对股票市场错误定价的测度方法、形成机理与经济后果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有关部门的资本市场监管与公司的市值管理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 李井林 胡林琪 徐静航 汪芷伊
  • 全文[ PDF 977469.0 MB ] 2018.5(9):114-121  共有 195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