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跨境支付:从“货币牵引”到“支付牵引”的转变?
  • [摘要]当前,货币与支付的关系似乎正在发生一些微妙而重要的变化。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跨境支付之花”,以此重新梳理横跨千年的跨境支付发展历程,主要考察了跨境支付中的点对点模式、闭环模式、互联模式与代理行模式等运行机制和特点。研究发现,随着国际商业环境变化和数字技术创新及其应用,跨境支付体系正在遭遇四种转折性力量的影响:非银行支付平台快速崛起、代理行发展势头减弱、地缘政治新变化、世界货币的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职能发生背离。四种力量正在推动跨境支付体系由“货币牵引”转向“支付牵引”,并激发了新一轮的国际竞争,最终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相应调整。但是,从“支付牵引”角度看,跨境支付仍将面临“跨境支付不可能三角”等难题。在此背景下,人民币跨境支付发展面临新机遇,并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发展。
  • 贺力平 赵 鹞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0-0  共有 293 人次浏览
  • 荷兰共和国时期的财政金融革命及历史启示
  • [摘要]荷兰共和国在其存续时期(1581-1795)内,为了应对国家的生存危机,在财政金融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制度建设活动,以国家财政、税收制度、公债制度三方面最为典型。这样的制度建设对荷兰共和国的国家建构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使荷兰成为17世纪的世界强国之一。在今天看来,荷兰共和国时期的财政金融制度建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对之后的英国财政金融革命乃至现代国家制度建设提供了经验与教训,对今天中国的制度建设也有启发意义。
  • 刘守刚 王培豪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0-0  共有 258 人次浏览
  • 政府补贴与企业环保费用粘性: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
  •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0-2019年环保费用数据,运用ABJ模型实证考察企业环保费用“粘性”的存在性及其属性,并考察政府补贴对企业环保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环保费用存在“易跌难涨”的反粘性,而政府补贴则能够抑制企业环保费用反粘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补贴通过提升企业环保投入的资金能力与弱化企业通过环保费用进行盈余管理的意愿发挥抑制效应。另外,该抑制作用在高法制化进程地区的企业、低行业集中度的企业与高污染行业企业表现得更显著,表明上述抑制效应的发挥还依赖于外部法制环境与行业环境。本研究从环保费用粘性的视角,揭示了政府补贴这一政府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作用机理及其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为优化政府补贴政策,强化企业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提供了经验证据。
  • 王勇 陈洪航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0-0  共有 323 人次浏览
  • 突破式创新对自愿性管理层业绩预告的影响
  • [摘要]本文研究企业突破式创新对管理层自愿性披露业绩预告的影响。利用专利分类和引证数据,本文构造上市公司突破式创新的度量指标,发现进行突破式创新的企业增加了自愿性业绩预告的频率和乐观业绩预告的次数,但业绩预测的准确度却不高。进一步研究发现,进行突破式创新的企业发布业绩预告的动机在于以较低的信息违规成本获得外部融资。证券分析师增强了突破式创新对业绩预告频率的影响,削弱了对业绩预测准确度的影响。业务和财务信息融合抑制了突破式创新对业绩预告乐观性和准确度的影响。本研究为企业创新策略对信息披露的影响提供了证据,丰富了自愿性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理解创新策略,促进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 李哲 黄静 简泽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0-0  共有 253 人次浏览
  •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影响公司价值吗?——基于新《证券法》修订事件研究...
  • [摘要]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一方面可能通过风险兜底鼓励董事高管积极进取以提升公司市场价值,另一方面也可能诱发管理人员机会主义行为继而降低公司价值。本文通过2019年12月28日《证券法》修订导致公司诉讼风险整体增加这一外生冲击开展事件研究,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控制了购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决策的选择偏差,发现购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样本组在新《证券法》通过期间具有显著的市场价值增加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值效应在风险水平较高的公司样本中更为显著,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发挥激励效应,鼓励公司适度承担风险,积极研发创新以及兼并收购等扩张性活动以提升公司价值。本文研究为识别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公司价值的净效应提供了较为可信的研究场景,探究了董责险对公司价值的可能影响渠道,同时也为现有法制环境中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作用提供了部分证据。
  • 许 荣 刘怡君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0-0  共有 337 人次浏览
  • 笔谈:大型互联网平台的特征与监管
  • [摘要]当前,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及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于2021年4月举办专题研讨会,就大型互联网平台的特征与监管进行探讨。本刊特邀请参与研讨会的部分学者,在发言基础上撰写一组专题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 胡滨 杨涛 程炼 郑联盛 尹振涛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0-0  共有 274 人次浏览
  • 社会学视角下的金融研究:发展脉络与主要议题
  • [摘要]金融社会学近年来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化不断加深及金融资本主义日益崛起的历史进程。金融化的影响并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全面扩张的过程,导致整个社会生活出现金融化趋势,并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议题和取向,也为金融社会学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经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本文追溯、分析金融社会学产生、发展的经验基础和历史脉络,梳理、总结金融社会学在理论和经验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并结合中国独特的金融体制、丰富的金融实践提出了未来值得关注的重点方向和主要议题。
  • 杨典 欧阳璇宇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0-0  共有 311 人次浏览
  • 平台经济反垄断:理论框架与若干问题分析
  • [摘要]本文结合平台经济学(多边市场理论)一般原理和中国实践,分析了当前我国平台经济反垄断领域若干热点和深层次问题。本文认为,对平台不公平价格竞争、低于成本销售、二选一、大数据杀熟、链接封禁等热点问题的分析,简单套用普通产品市场经济学是不够的,必须基于平台交叉网络外部性这一基本特征,否则可能得出相反的判断。与此同时,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在中国新发展阶段愈发重要,平台企业已成为中国微观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问题无可回避;需要平衡平台经济对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平台可能走向垄断造成的效率损失,重点关注平台跨界与现有行业监管体制之间的冲突,反垄断与经济管制政策的分工等。
  • 杜创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0-0  共有 271 人次浏览
  • 财富效应、地区异质性与中国货币需求函数再估计
  • [摘要]本文研究财富效应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将家庭住房财富变量加入标准货币需求函数,运用2005年第一季度至2019年第四季度分省数据,建立时间序列面板模型,对我国货币需求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住房价格和住房存量对货币需求有显著正向影响;加入住房财富变量后,货币需求的实际GDP弹性显著减小;当出现相对于均衡的偏离时,货币总量向均衡方向移动,说明货币总量主要由需求决定。本研究在几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实证分析了住房财富变量对于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影响;二是实证模型的设定应用了最新时间序列面板模型分析技术,考虑了异质性和相关性,从而得到更加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提高了实证分析结果的可信性。研究结果为理解货币总量的决定因素和走势,判断货币政策状况提供了有用信息。
  • 张延群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0-0  共有 328 人次浏览
  • 数字经济与城乡包容性增长:基于数字技能视角
  • [摘要]伴随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与数字基础设施快速建设,城乡数字接入机会日渐趋向平等,但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先天处于弱势地位,城乡居民数字应用能力差异引致的数字应用鸿沟问题日益严峻。本文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数字技能的培育是当下实现城乡包容性增长的关键之匙。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调查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城乡居民数字技能的掌握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掌握数字技能显著地提升了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改善城乡收入格局。此外,各项数字技能的掌握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线上商务技能、工作学习技能和娱乐社交技能对收入提升的作用力度依次递减,娱乐社交技能部分抵消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正效应。就传导机制而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从投融资两端提升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得性以及居民创业的意愿与创收的概率,同时上述效应在以往难接触到传统金融资源的农村居民更明显。基于此,本文不仅从数字技能的视角为“经济功能性活动的实践需依托于相应可行能力”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而且识别了数字时代下实现城乡包容性增长的前提条件。本文的研究对为何培育数字技能以及如何选择技能培育路径具有现实的政策意义。
  • 牟天琦 刁璐 霍鹏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0-0  共有 311 人次浏览
  • 基于基本面锚定视角的反转效应再考察
  • [摘要]本文借助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从基本面角度重新考察股票收益反转。基于2006~2019年中国A股股票数据,本文发现基本面对股票未来收益起到锚定作用,引导股票收益发生反转。当过去基本面向好(差)时,低(高)历史收益组合会向上(下)反转。过去基本面较差的低历史收益组合或者过去基本面较好的高历史收益,收益未发生反转。推论也得到了支持:在高流动性、高换手率分组中,基本面锚定下收益反转主要体现在赢家组合中;在低流动性、低换手率分组中,基本面锚定下收益反转主要体现在输家组合中。进一步,信息透明度、信息扩散过程和投资者的有限注意力等可以帮助理解收益反转产生的原因。本文结论对于代理指标替换、行业调整、代理指标调整等检验时均保持稳健,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在套利组合构建中对基本面的尊重,保持投资定力,缓解投资者追涨杀跌的心理恐慌。
  • 朱超 王政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0-0  共有 263 人次浏览
  • 独立董事换届“未连任”与公司违规行为
  • [摘要]与独董直接辞职现象相比,独立董事以换届未连任方式完成的更迭与我国传统“和为贵”的商业文化有关,因而成为我国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独特的公司治理故事。本文实证考察独董换届“未连任”现象与公司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此揭示独董换届“未连任”现象可能传递公司治理存在问题的信号。本文的研究表明,与不存在独董未连任的对照组相比,存在独董换届未连任现象的公司在换届当年和后一年发生违规行为的可能性显著增加,控制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独董未连任不是受到已披露违规的牵连,而是其发现公司可能有潜在违规行为时的主动选择;声誉机制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职业关注程度更高的独董,换届未连任所传递的公司违规信号更加强烈。
  • 刘思敏郑建强 黄继承 郑志刚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0-0  共有 388 人次浏览
  • 金融能力、信贷约束缓解与家庭消费——地区差异的视角
  • [摘要]随着扩内需改革的深化和消费环境的改善,关于家庭消费升级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有助于缓解家庭信贷约束从而促进消费,这种作用受家庭内部金融能力的影响,并表现出地区差异。本文分析了居民金融能力对家庭分类消费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中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居民金融能力对家庭总消费,尤其是其中的质量型消费,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这种促进效应存在明显的城乡和地区差异。就居民金融能力作用于质量型消费的程度而言,城镇地区明显大于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大于东、中部地区。进一步研究发现,缓解信贷约束后家庭的正规负债、财富以及社会资本中的亲缘关系能够解释金融能力对总消费和质量型消费的促进作用。
  • 阿丽娅 王汀汀 韩复龄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0-0  共有 236 人次浏览
  •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分配效应研究新进展
  • [摘要]不平等的加剧通常归因于全球化、技术进步、人口趋势以及劳动力市场等因素。传统观点认为,旨在降低通货膨胀和稳定总需求的货币政策有助于长期改善穷人的状况。但是,自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前所未有的宽松货币政策引起了各界对货币政策可能导致不平等的担忧。本文旨在梳理非常规货币政策对收入与财富不平等的影响渠道,实证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以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郭强 张明 宋佳馨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0-0  共有 241 人次浏览
  • 金融稳定视角下财政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三支柱调控框架研究
  • [摘要]针对如何构建维护金融稳定的宏观调控框架这一问题,现有研究对财政政策的关注明显不足。本文从金融稳定视角出发,在同一DSGE模型框架下细致刻画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以脉冲响应图和社会福利损失函数为分析工具,深入分析各宏观政策工具的效果以及政策当局之间的协同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国宏观金融安全体系构建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并进一步讨论了构建三支柱调控框架的必要性。研究表明:第一,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显著,但也会通过土地财政与政府债务两个渠道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第二,仅依靠双支柱调控框架应对金融风险还不够审慎,应构建包含房产税政策、财政整顿政策的宏观调控框架,以强化财政政策在金融稳定中的作用;第三,盯住房价与社会总杠杆率的货币政策并不能提升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将宏观审慎政策作为防控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更为合理的选择;第四,与双支柱调控框架相比,纳入财政政策的三支柱调控框架在维护经济稳定、物价稳定、金融稳定方面的表现均更为出色,因此应当加强财政、货币、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
  • 卞志村 张运 毛泽盛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0-0  共有 358 人次浏览
  • 金融机构扶贫是否提升了企业生产率?——来自券商帮扶的证据
  • [摘要]本文考察脱贫攻坚战以及券商帮扶对贫困县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内在传导机制。基于2013~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将贫困县企业与邻近非贫困县企业进行倾向性得分配对,进行双重差分估计。结果显示,在实施脱贫攻坚之后,贫困县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显著提升。其中,券商帮扶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当券商具备较多的行业专长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券商帮扶显著缓解贫困县企业融资约束,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这表明我国金融中介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金融扶贫和智力扶贫的双重作用。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当企业融资约束较高、机构持股较低以及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脱贫攻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加显著。本文研究对如何更合理科学地评估我国扶贫政策的经济后果以及金融中介在反贫困中的作用提供了明晰的政策含义。
  • 刘莎莎 殷珊珊 孔东民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0-0  共有 253 人次浏览
  • 重大疫情与上市公司信息环境——基于2003年SARS疫情的实证检...
  • [摘要]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扩散蔓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亦不容小觑。由于数据的不可得性,现无法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中长期经济后果进行实证分析。因此,本文利用2003年SARS疫情的爆发作为外生冲击,采用疫情前后三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双重差分模型探讨重大疫情爆发前后上市公司信息环境的变化。研究发现,相较于受影响程度较低的公司而言,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上市公司股价同步性在疫情后上升,这表明疫情会减少上市公司股价的信息含量,降低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上述影响在融资约束高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疫情冲击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显著下降,股价崩盘风险显著上升,审计师会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且发表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增加。本研究对预测新冠肺炎疫情的中长期经济后果及后续应对措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刘媛媛 曹太云 酒莉莉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0-0  共有 266 人次浏览
  • 中国银行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研究——基于24家A股银行的大数据...
  • [摘要]本文运用传统金融数据和互联网文本信息,建立机器学习高斯图模型(GGM),量化分析24家A股银行的关联关系和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情况。研究发现,不同银行机构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在银行间相互传染,通过金融市场、尾部风险渠道传染相对明显,通过投资者情绪渠道传染相对不明显。总体上国有大型银行处于风险传染网络中的核心位置,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传染性也不容忽视。国有大型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程度最高,其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也具有一定的系统重要性。中国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演进趋势与内外部经济运行情况、银行体系运行情况高度吻合。进一步的宏观审慎监管中要关注“太关联而不能倒”的风险,并综合运用大数据处理方法,提升风险监测水平和调控能力。
  • 苗子清 张涛 党印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0-0  共有 291 人次浏览
  • 宗族文化与企业创新投入
  • [摘要]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宗族文化浓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但是,研究宗族文化和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文献还很少。本文利用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宗族文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宗族文化显著抑制了企业创新投入,经过各种稳健性检验后这一关系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和股权激励是两条潜在的影响路径。分组检验表明,宗族文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抑制作用,在市场化程度高和民营企业中更明显。在民营企业中,这种抑制作用在非家族企业中更明显。研究还发现,宗族文化也会显著的抑制企业创新产出。本文揭示了宗族文化对企业创新投入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证明了宗族文化对企业发展存在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消极影响的另一面。
  • 薛胜昔 李燕丽 薛史星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0-0  共有 337 人次浏览
  • 中国宏观杠杆率对房地产价格泡沫的非对称动态影响研究
  •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分析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杠杆之间的定价关系,发现在违约概率为正的前提下,金融杠杆的上升会导致正向资产价格泡沫增大。为验证上述理论结果,本文采用NARDL模型实证分析了分部门宏观杠杆率对我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的长、短期非对称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首先,实体经济部门以及金融部门杠杆率的负向调整均会长期有效抑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持续膨胀,但“一刀切”的逆周期杠杆调整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稳定运行,因此应实行差异化的杠杆调控政策。其次,在长期可采用非金融企业部门向居民部门的杠杆转移来实现对房地产价格泡沫的温和平抑作用。再次,应有效、合理发挥中央政府杠杆的前瞻指引作用。同时,政策当局不应对地方政府施行强效去杠杆政策,应试图“熨平”地方政府债务波动以免引发局部房地产价格泡沫风险。最后,就金融部门而言,应对金融部门杠杆进行有效调控,谨防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向房地产价格泡沫转移所引发的房地产市场泡沫风险。
  • 林思涵 陈守东 王妍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0-0  共有 251 人次浏览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