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金融分析的制度范式:问题、理论与中国视角
  • [摘要]全球经济重心重新东移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崛起正在挑战主流经济金融学的至尊地位,使得人们对一种更具解释力的分析范式充满期待。主流学者凭借“无机”哲学观,固执地捍卫着单凭市场之力便可达成均衡的理想境界。未料,货币因素从一开始就撕裂了主流框架,使得几代学者相继充当“裱糊匠”,勉强维系了一个排斥货币因素的货币金融分析范式。本文试图依托全新的“有机”哲学基础,通过重新引入货币因素特别是金融权利要素构建货币金融分析的新范式。目前,对于中国经济学家来说,重建金融分析新范式的必要条件(经济崛起)正在具备,但充分条件(哲学基础)的准备则任重道远。本文认为,只有基于人的金融权利和金融行为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有机金融联系,金融分析制度范式的建立方能寻找到合理的逻辑起点。对于中国经济学家而言,至为重要的是重新确认“中式”经济金融制度均衡的内在机理与实际绩效。
  • 作者:

    张杰

  • 全文[ PDF 2.18 MB ] 2017.4 (8):1-25 共有 156 人浏览
  • 中国银行业逆周期监管架构优化的目标与路径分析
  • [摘要]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是对各国银行业逆周期监管工具应用的一次重要测试,测试结果倒逼欧美各国对银行业监管架构进行优化,以强化和提高宏观审慎监管能力。本文以商业银行经营成本最小化目标预算约束模型为基础,推导构建中国银行业逆周期监管评价模型,对中国银行业逆周期监管工具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制约逆周期监管工具发挥作用的关键性制度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各种银行业(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进行比较,提出中国银行业逆周期监管架构的优化目标及改革路径。
  • 作者:

    何德旭 蒋照辉

  • 全文[ PDF 0.93 MB ] 2017.4 (8):26-39 共有 149 人浏览
  • 上市公司超法人治理边界、高管超额激励与企业价值
  • [摘要]实际经济活动中,公司的治理范围已超越了其法人边界,但传统的公司治理研究却局限在法人边界之内,鲜有文献探讨公司治理边界扩大后的特征对公司自身治理的影响。本文搜集了上市公司子公司、合营公司与联营公司的数据,并以此作为公司超法人治理边界的替代,探讨了上市公司超法人治理边界的扩大与高管超额激励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本文发现上市公司超法人治理边界越大,其高管的超额货币性收益和非货币性收益越高,上市公司高管由超法人治理边界的扩大而获取的超额收益对企业价值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检验发现,上市公司超法人治理边界与高管超额激励之间的关系在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和不同两权分离状况的公司中并无显著差异。但上市公司超法人治理边界对高管超额激励的影响程度在欠发达地区的上市公司中更大。本文的结论支持了有效契约理论在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定中的适用性,为上市公司的高管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作者:

    雷倩华陈嘉欣

  • 全文[ PDF 1.73 MB ] 2017.4 (8):40-61 共有 151 人浏览
  • 为什么企业回报下降杠杆还在上升?——兼论宏微观杠杆率的背离
  • [摘要]本文探讨了上市公司的资产回报率与杠杆水平之间的关系。由于人口红利消失、外需疲软等原因,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资产回报率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却采取了加杠杆的行为。与此同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计算的杠杆率与统计局公布的工业企业杠杆率出现了相反的走势,宏观杠杆率与微观杠杆率也出现了背离。本文以企业的资产回报为切入点,试图对上述矛盾现象给出前后逻辑一致的解释。
  • 作者:

    蔡真 栾稀

  • 全文[ PDF 0.86 MB ] 2017.4 (8):62-77 共有 105 人浏览
  • 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可比性调整--基于经验与统计分析的视角
  • [摘要]相关理论和国际经验事实表明,消费是宏观经济中最平稳的变量。这反衬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统计核算数据的持续大幅下降非比寻常。本文认为,统计核算体系的变化和调整影响了核算数据的可比性,是导致其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基于对核算体系的分析,选取综合方法对数据进行可比性调整:重新推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剔除居民消费核算方法变化带来的影响;推算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剔除自有住房虚拟折旧低估带来的影响。调整后的数据表明,1978—2014年中国居民消费率水平总体稳定在45%-50%之间,不存在持续下降。在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模型验证了调整后数据的合理性后,本文初步讨论了这一基本事实蕴含的若干理论和政策含义,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 作者:

    王松 付志刚 董昀

  • 全文[ PDF 0.96 MB ] 2017.4 (8):78-93 共有 122 人浏览
  • 预期和风险溢价的启示——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分解研究
  • [摘要]虽然国内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研究在这些年已取得长足进展,但是关于估算和分解收益曲线中所隐含的政策预期和风险溢价成分方面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鉴于分解国债收益率的众多实际和理论上的意义,本文采用无套利期限结构模型框架来研究对收益率曲线分解,以期在此领域投石问路。我们的实证研究首先从利率预期角度解读中国式“格林斯潘之谜”(即我国中长端利率收益率长期偏低,且对短期利率反应不敏感);其次探讨了中长期利率波动之源——风险溢价。我们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偏低的中长期国债利率主要反映了未来短期利率预期偏低;对短期利率反应不敏感主要反映了我国短期利率较强的均值回归特性。第二,我国中长期收益率波动性主要来自于风险溢价成分,短期利率预期成分一直相对稳定;而风险溢价不仅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国内CPI通货膨胀),也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美国债10年利率)。
  • 作者:

  • 全文[ PDF 0.66 MB ] 2017.4 (8):94-107 共有 216 人浏览
  • 连续性过度反应对股票价格反转与暴跌的影响
  • [摘要]本文检验连续性过度反应对于股票报酬的影响,我们发现连续性过度反应在长期会有显著的负报酬率,同时我们利用金融异象(公司规模、净值市价比、股票流动性、波动性以及股价)与连续性过度反应建构零投资组合依然可以在各个组合中赚取显著的风险调整后报酬率,可是这些绩效在未来会呈现出反转现象。最后我们检验连续性过度反应、套利风险对长期异常报酬率以及价格暴跌风险的影响,发现在套利风险越高的情况下,如果投资人连续性过度反应越高,长期绩效就越差,且会有较高的价格暴跌风险。最终利用股票特征建构投资组合可以获得高报酬,但是投资入若有持续性过度反应的现象,其长期绩效将会反转,甚至投资人会承担价格暴跌的风险。
  • 作者:

    林煜恩尚铎陈宜群池祥萱

  • 全文[ PDF 0.93 MB ] 2017.4 (8):108-123 共有 148 人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