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及其实践价值
  • [摘要]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理论思 想史中无可替代的里程碑。本文从货币来源和货币本质、货币职能、货币的历史性三个方 面概括了马克思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从货币内生的信用机制、货币职能与货币需求、货 币内含的金融功能、货币的经济社会功能四个角度对马克思货币理论做出了延伸理解,基 于从货币本质和功能看“比特币”、货币层次的需求界定和供应量划分、防范系统性金融 风险和金融监管重心等三个视角讨论了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实践意义。
  • 作者:

    王国刚

  • 全文[ PDF 1.03 MB ] 2019.1 (10):1-14 共有 332 人浏览
  • 货币周期与资产定价: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构造货币状况指数,对货币周期和资产定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 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行业的资产定价对货币周期的敏感性问题。实证结果 表明:(1)货币周期因子对股票收益率具有显著影响,且引入货币周期因子后的扩展 Fama-French模型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表明货币周期确实对资产定价具有重要影响; (2)货币周期对股票收益率具有“顺周期性”的影响,即股票组合的超额收益率随着货币 周期的扩张而上升,随着货币周期的紧缩而下降,且这种影响在“流动性过剩”和“流动性 不足”的时期更加明显;(3)货币周期与Fama-French传统三因子之间存在着普遍的交互 效应。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宏观货币周期的变化会显著影响资产定价,这也为关注 货币周期和股票市场稳定的政策实践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 作者:

    马勇 何顺

  • 全文[ PDF 2.31 MB ] 2019.2 (10):1-24 共有 325 人浏览
  • 货币政策两分法、操作(中间)目标与货币调控方式
  • [摘要]在对货币政策两分法和操作目标、中间目标等相关概念进行说明和清晰界 定基础上,本文指出,随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深入发展,主要中央银行普遍放弃了 中间目标的政策模式,有关货币调控方式的讨论主要是指操作目标。操作目标则是货币 政策的逻辑起点,对于反映货币政策当局政策立场,有效传递中央银行决策信息并引导市 场预期,顺利实现产出、物价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至关重要,是划分货币调控方式的最主 要标准#利率政策一直是现代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货币调控方式,但各国之所以开始采用 数量型货币调控方式,很大程度上与储备头寸说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特殊的成立背景以 及体系架构密切相关,这对中国货币调控方式转型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 作者:

    李宏瑾

  • 全文[ PDF 2.06 MB ] 2019.3 (10):1-17 共有 242 人浏览
  • 中国的房价上涨与实体经济投资:拉动效应还是挤出效应?
  •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家庭、房地产部门、房地产相关部门和其他实体经济 部门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发现房价上涨影响实体经济投资的机制有静态和动态的拉动 效应和挤出效应。综合静态和动态效应,房价上涨有可能会拉动实体经济投资,也有可能 会挤出实体经济投资,还有可能对实体经济投资的影响不显著。基于2001-2015年中国 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房价上涨挤出了实体经济的投 资,其中房价上涨1%,实体经济投资下降0.219%;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房价上涨挤出 了实体经济投资,其中房价上涨1%,实体经济投资下降0. 295%,中西部地区房价上涨对 实体经济投资的影响不显著。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增加实体经济投资需要控制房价, 特别是东部地区的房价。
  • 作者:

    郑东雅 皮建才 刘志彪

  • 全文[ PDF 0.94 MB ] 2019.4 (10):1-13 共有 217 人浏览
  • 人民币与新兴市场货币的联动分析
  • [摘要]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本文基于标准Frankel-Wei框架,将两步回归法与 分段回归相结合,以2005年7月21 H-2018年12月31日作为样本区间,探究人民币与 新兴市场货币的联动程度及其结构性变化。研究发现:人民币作为“地区性重要货 币”,与东南亚和美洲的新兴市场货币联动性较强;地区层面的时变权重显示人民币与 新兴市场货币的联动性绝大多数时间弱于美元;2010年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与更 多的新兴市场货币表现出正向联动性,2015年汇率制度改革对人民币与美洲地区新兴 市场货币联动性影响较大。相关结论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设计与实施具有参考价 值。
  • 作者:

    何青 余吉双 涂永红

  • 全文[ PDF 1.26 MB ] 2019.5 (10):1-13 共有 209 人浏览
  • “双支柱”调控的研究进展:综述与评介
  • [摘要]建立和健全“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是党的“十 九大”报告关于金融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中国提出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其 核心是要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同时纳入政策框架,通过强化二者之间的协调配合, 更好地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共同稳定。本文对最近十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 的归纳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已有文献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 向。本文的综述和评介有助于从理论上深化对“双支柱”调控的认识,也有助于在实践中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框架。
  • 作者:

    马勇 姜伊晴

  • 全文[ PDF 1.00 MB ] 2019.6 (10):1-14 共有 159 人浏览
  • 中国宏观调控思想七十年演变脉络初探 ----基于官方文献的研究
  • [摘要]本文以准确把握决策者的宏观调控理念为中心任务,通过系统梳理我国官方 政策文献和学术文献,对七十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思想的演变脉络进行了初步的提炼总结。 研究表明,第一,中国宏观调控思想持续发生着重大变化,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宏 观调控体系。在1978年之前,决策者倾向于对经济运行实施行政干预和直接控制。改革开 放以来,市场化调控手段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行政性调控手段仍被保留下来,计划和市场 在宏观调控体系中有机结合起来,构成我国宏观调控的一大特色。2012年以来,在适度扩大总 需求的同时,我国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宏观调控的主线,实现了宏观调控理论的新突破。 第二,中国的宏观调控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是经济政策总体框架的一部分,是正确处理改革、发 展与稳定关系的重要抓手。第三,中国的宏观调控思想和政策框架体系是决策者从国情出发, 长期艰辛探索的产物,尽管借鉴了发达国家理论与实践中的有益成分,但从未照搬照抄。
  • 作者:

    董旳

  • 全文[ PDF 1.53 MB ] 2019.5 (10):14-37 共有 256 人浏览
  • 跨境资本冲击、金融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
  • [摘要]本文在构建资本流动、金融周期与货币政策内生联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运 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探讨其动态演变关系#研究发现,三者间的联动或调控 效应受经济金融形势、个体行为偏好以及政策制度改革等影响而存在时变特征。2008年 国际金融危机前夕,资本账户开放和房股等市场的持续繁荣使得资本流动与金融周期间 的双向正反馈联动逐渐增强,而近年来金融去杠杆化改革和利率政策对资本流动的关注 则降低了该联动效应。货币政策对资本流动和金融周期的调控效应受外部金融冲击和内 部基本面等因素影响,美联储量化宽松的外溢效应和经济新常态下行压力的顺周期机制 增强了货币政策的负向冲击。本文为货币当局平抑跨境资本波动与调控金融周期平稳运 行提供启示。
  • 作者:

    王爱俭 石振宇 刘浩杰

  • 全文[ PDF 1.67 MB ] 2019.4 (10):14-25 共有 186 人浏览
  • 中国自然利率水平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 [摘要]基于2000年至2017年六组宏观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本文构建了 一个具 有永久性趋势冲击和风险偏好冲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测算不可直接观测的自然 利率水平,并分析造成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由贝叶斯估计得到的本文模型可以很好地匹 配中国经济体系的数据特性,并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 中国自然利率水平样本期间 均值约为1 > ,波动区间为± 8 % ,2008年之后均值为2.08 % ,并未像一些发达经济体那 样出现显著下降趋势;(2 )造成自然利率波动的首要因素是家庭风险偏好改变,其次是生 产技术水平和投资技术水平变化;(3 )家庭风险偏好上升和宽松政策成为2011年至2014 年期间高位自然利率水平的推动力量,生产技术和投资技术进步趋缓成为2015年之后自然利率水平下降的助推因素。
  • 作者:

    姚翔 张伟进 王凤旺

  • 全文[ PDF 7.91 MB ] 2019.1 (10):15-29 共有 177 人浏览
  • 货币供给、流动性波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微观行为、宏观结构与传导...
  • [摘要]金融市场大幅动荡的直接原因往往来自流动性冲击。最近几年在全球货 币政策大变局和货币供给呈现新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受到流动性冲击的 困扰越来越大,给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以银行资 产负债表调整行为探索货币供给的微观基础,构建宏观流动性的周期性纵向结构和“核 心-中间-外围”的横向结构,理顺流动性冲击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基本机理,为系统性 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发现来自实体需求、银行信用和监管变化 的内生和外生冲击,通过引发信贷结构的变动对金融市场形成巨大的流动性冲击,冲击路 线在中国特有的货币分割和信用分层结构下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旨在维护金融稳定的 监管政策,需要理解中国独有的流动性冲击结构,站在整个宏观审慎的角度进行统筹设 计,防止出现“ 一刀切”治理模式对金融稳定自身的扰动。这需要在深刻分析货币和流动 性供需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 作者:

    赵建 李奇霖 冯素玲

  • 全文[ PDF 2.50 MB ] 2019.6 (10):15-35 共有 164 人浏览
  • 人民币国际化与外汇市场压力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
  • [摘要]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人民币的国际需求和跨境资金流动均出现新的变 化,给人民币币值稳定带来压力。本文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视角出发,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速 度与外汇市场压力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发现,从短期看,“& 11 ”汇改是改变人民币国 际化和外汇市场压力之间关系的结构突变点:在“8.11”汇改之前人民币国际化速度不会 对外汇压力产生影响;汇改后,在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逆转的影响下,人民币国际化出现 贬值效应,加剧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从中长期来看,“8. 11 ”汇改对长期关系的影响有限 人民币国际化的升值效应将占主导,逐渐缓解贬值压力,最终促使人民币成为强势货币。 研究表明,突发的大规模贬值预期虽然会强化人民币国际化短期贬值效应 但对长期效应 的影响有限 在此进程初期 人民币国际化应当顺势而为 央行也应释放一部分的贬值压 力,加速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扩大汇率幅度区间。
  • 作者:

    郭田勇 兰盈

  • 全文[ PDF 3.58 MB ] 2019.3 (10):18-31 共有 210 人浏览
  • 实体经济债务究竟如彳影响金融体系稳定? — 理论机制和解释框架
  • [摘要]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高债务与金融体系高风险并存,实体经济高杠杆已 成为当前我国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这背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是,实体经济债务 究竟如何影响金融体系稳定?本文首先通过梳理分析了“金融不稳定假说”“债务-通货 紧缩理论”“金融加速器理论”“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等经典理论,探析了实体经济的债 务扩张、债务收缩、债务供给和债务需求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理论机制和具体路径。在此 基础上,本文尝试构建了一个实体经济债务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债务周期解释框架,统筹 考虑了实体经济债务的扩张时间(周期波长)、增长速度(周期波幅)、结构变化对金融体 系稳定的影响。本文研究的政策启示是,实体经济去杠杆和金融体系防风险具有内在统 一性,关键在于优化资金的配置结构和提高债务的利用效率。
  • 作者:

    朱太辉

  • 全文[ PDF 3.96 MB ] 2019.2 (10):25-37 共有 232 人浏览
  • 国内财政国库库款与货币政策:一个分析框架
  • [摘要]近年来,国内财政国库库款规模不断增加,但央行经理国库模式下的库款 管理方式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亟需提高管理效率。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研究了国内 财政国库库款的运行流程、统计口径,构建了基于财政国库库款账户设计的理论分析框 架,深入讨论了国内财政国库库款与货币政策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财政国库库款与货币 政策联系机制的关键问题是央行在管理财政国库库款时如何进行角色定位,而央行在财 政国库库款管理中的定位取决于库款管理的整体策略。未来应加快推进国库现金流量预 测,推动国库现金余额目标管理制度;强化财政部门在政府债务管理领域的主导地位,构 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机制;提高广义政府存款管理效率,打通资金管理低效和阻滞环节。
  • 作者:

    周莉萍

  • 全文[ PDF 1.24 MB ] 2019.4 (10):26-42 共有 164 人浏览
  • 我国居民现金需求微观机制的实证研究
  • [摘要]厘清居民现金需求机制是保障现金供应质量和提升流通效率的基础。本 文使用2 0 1 7年全国公众现金使用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居民现金需求的微观机制进行实 证研究。结果显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通过降低现金交易需求的途径降低了现金总 需求;居民收入水平、票面质量、零钱兑换便捷性提升均可以促进现金需求上升;年龄上升 通过降低现金贮藏需求的途径降低了现金总需求,学历上升降低了现金总需求。进一步 研究显示,受教育程度、大面额现金质量以及零钱兑换便捷性对于现金需求的影响更为明 显,居民个体特征和钞票自身特征变量对现金需求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历水平 群体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性。为提升现金供应质量,应针对不同特征群体进行差别化现 金服务,持续提高大面额现金的票面质量,在全国范围内提升零钱兑换的便捷性,并持之 以恒地加大反假币力度。
  • 作者:

    张培良 席旭文

  • 全文[ PDF 1.06 MB ] 2019.1 (10):30-43 共有 204 人浏览
  • 科教支出、空间溢出与城市经济增长
  • [摘要]本文利用2003-2013年全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采用空间 杜宾模型等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了科教支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现 代交通网络体系对其的影响,发现如下结论:第一,本地区科教支出不仅对本地经济增长 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还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第二,科教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阶段具 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2003-2008年间,本地区科教支出的增加会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增 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2009-2013年间,本地区科教支出的增加则会对邻近地区的 经济增长产生负向抑制作用。第三,科教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时空距离的增大而 缩减,但随着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特别是高铁网络的发展,科教支出空间溢出效应的正向 作用效果和在时空距离上的影响范围均有所扩大。最后,本文结合上述主要结论就如何 促进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作者:

    沈立 倪鹏飞 王雨飞 刘笑男

  • 全文[ PDF 2.52 MB ] 2019.3 (10):32-47 共有 205 人浏览
  • 保险发展、产业间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
  • [摘要]保险是配置和管理风险的重要制度,也具有资金融通功能。本文先说明了 不同产业对保险部门的需求程度不同,然后,考虑到一个地区中各产业的增长潜力会受到 “全国因子”和“地区发展阶段”的影响,构造了中国省级地区的两两配对的样本。在控制 了经济、社会和地理方面的因素后,对2005-2017年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1 )整体保险 发展程度更高的两个地区的产业增长方式更相近;(2)保险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 来自于人身保险的发展。本文检验并支持了保险发展可以通过影响产业间资源配置而促 进经济增长的观点。本文采用的经验研究设计可以用于研究中国保险业发展对经济社会 影响的其他一些问题。
  • 作者:

    王向楠 吴婷

  • 全文[ PDF 1.39 MB ] 2019.6 (10):36-55 共有 154 人浏览
  • 人民币数字货币法定化的实践、影响及对策建议
  • [摘要]在社会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不同形式的数字货币相继出现成为 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数字货币的缤纷变幻也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梳理 数字货币发展动态以及人民币法定数字货币当前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人民币数字货币 法定化在传统支付、货币政策和货币市场、金融稳定、银行体系及金融科技领域可能产 生的影响,提出了有利于人民币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推广的一系列政策建议。本文认 为,由于私人数字货币的不断演变和自身局限性,结合国际上主流国家已经对数字货币 提出法定化发展的认知共识,我国央行需要推出具有主权信用的法定数字货币。人民 币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对货币金融体系的潜在影响也不可忽视,针对人民币数字货币 法定化过程中的风险和难题,需要从多个领域不断创新数字货币的监测方法和监管手 段。
  • 作者:

    何德旭 姚博

  • 全文[ PDF 2.01 MB ] 2019.5 (10):38-50 共有 204 人浏览
  •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中国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研究
  • [摘要]本文使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指数及其四种分类指数分别与国内物价指 数构建VAR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大宗商品对PPI和CPI的影响存在差异。国际大宗 商品指数与国际工业品价格指数对PPI的影响最大,国际食品价格指数对CPI的影响最 大;(2)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大宗商品冲击对PPI)CPI的传导更加通畅,国际 大宗商品对PPI的影响大小、持续时间仍远大于CPI ,对CPI的累计影响不到PPI的四分 之一;(3)工业品购进价格指数和PPI 一样,能显著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食品 零售价格指数和农产品价格指数和CPI 一样,受自身价格惯性影响最大,受国际大宗商品 价格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应密切关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趋势,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 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定价机制,在通货膨胀监测中关注PPI的变化。
  • 作者:

    谭小芬 邵涵

  • 全文[ PDF 4.62 MB ] 2019.2 (10):38-54 共有 183 人浏览
  • 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理论综述与展望
  • [摘要]一般而言,货币政策调节通货膨胀水平,财政政策调节社会总产出水平。 然而经济系统中各种扭曲、摩擦的存在可能会弱化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和功能,甚 至扭转作用的方向。但基本的经济原理告诉我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总是相互作用的, 两者共同决定着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物价水平。因此,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 自然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结合近年来关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 究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反思,以及所采用研究方法的演进,本文从IS-LM模型的总量调节框 架、政策主体的博弈视角、规则协调的DSGE框架等方面,综述了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的研究脉络。随后,本文展望了未来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的多个方面。最后,结 合中国政策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本文提供了未来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取向。
  • 作者:

    朱军 李建强 张淑翠

  • 全文[ PDF 1.10 MB ] 2019.4 (10):43-53 共有 221 人浏览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