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金融稳定视角下财政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三支柱调控框架研究
  • [摘要]针对如何构建维护金融稳定的宏观调控框架这一问题,现有研究对财政政策的关注明显不足。本文从金融稳定视角出发,在同一DSGE模型框架下细致刻画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以脉冲响应图和社会福利损失函数为分析工具,深入分析各宏观政策工具的效果以及政策当局之间的协同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国宏观金融安全体系构建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并进一步讨论了构建三支柱调控框架的必要性。研究表明:第一,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显著,但也会通过土地财政与政府债务两个渠道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第二,仅依靠双支柱调控框架应对金融风险还不够审慎,应构建包含房产税政策、财政整顿政策的宏观调控框架,以强化财政政策在金融稳定中的作用;第三,盯住房价与社会总杠杆率的货币政策并不能提升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将宏观审慎政策作为防控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更为合理的选择;第四,与双支柱调控框架相比,纳入财政政策的三支柱调控框架在维护经济稳定、物价稳定、金融稳定方面的表现均更为出色,因此应当加强财政、货币、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
  • 作者:

    卞志村 张运 毛泽盛

  • 全文[ PDF 0.00 MB ] 2021.5 (3):0-0 共有 244 人浏览
  • 金融机构扶贫是否提升了企业生产率?——来自券商帮扶的证据
  • [摘要]本文考察脱贫攻坚战以及券商帮扶对贫困县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内在传导机制。基于2013~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将贫困县企业与邻近非贫困县企业进行倾向性得分配对,进行双重差分估计。结果显示,在实施脱贫攻坚之后,贫困县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显著提升。其中,券商帮扶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当券商具备较多的行业专长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券商帮扶显著缓解贫困县企业融资约束,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这表明我国金融中介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金融扶贫和智力扶贫的双重作用。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当企业融资约束较高、机构持股较低以及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脱贫攻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加显著。本文研究对如何更合理科学地评估我国扶贫政策的经济后果以及金融中介在反贫困中的作用提供了明晰的政策含义。
  • 作者:

    刘莎莎 殷珊珊 孔东民

  • 全文[ PDF 0.00 MB ] 2021.5 (3):0-0 共有 185 人浏览
  • 重大疫情与上市公司信息环境——基于2003年SARS疫情的实证检...
  • [摘要]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扩散蔓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亦不容小觑。由于数据的不可得性,现无法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中长期经济后果进行实证分析。因此,本文利用2003年SARS疫情的爆发作为外生冲击,采用疫情前后三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双重差分模型探讨重大疫情爆发前后上市公司信息环境的变化。研究发现,相较于受影响程度较低的公司而言,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上市公司股价同步性在疫情后上升,这表明疫情会减少上市公司股价的信息含量,降低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上述影响在融资约束高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疫情冲击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显著下降,股价崩盘风险显著上升,审计师会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且发表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增加。本研究对预测新冠肺炎疫情的中长期经济后果及后续应对措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作者:

    刘媛媛 曹太云 酒莉莉

  • 全文[ PDF 0.00 MB ] 2021.5 (3):0-0 共有 181 人浏览
  • 中国银行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研究——基于24家A股银行的大数据...
  • [摘要]本文运用传统金融数据和互联网文本信息,建立机器学习高斯图模型(GGM),量化分析24家A股银行的关联关系和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情况。研究发现,不同银行机构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在银行间相互传染,通过金融市场、尾部风险渠道传染相对明显,通过投资者情绪渠道传染相对不明显。总体上国有大型银行处于风险传染网络中的核心位置,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传染性也不容忽视。国有大型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程度最高,其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也具有一定的系统重要性。中国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演进趋势与内外部经济运行情况、银行体系运行情况高度吻合。进一步的宏观审慎监管中要关注“太关联而不能倒”的风险,并综合运用大数据处理方法,提升风险监测水平和调控能力。
  • 作者:

    苗子清 张涛 党印

  • 全文[ PDF 0.00 MB ] 2021.5 (3):0-0 共有 200 人浏览
  • 宗族文化与企业创新投入
  • [摘要]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宗族文化浓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但是,研究宗族文化和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文献还很少。本文利用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宗族文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宗族文化显著抑制了企业创新投入,经过各种稳健性检验后这一关系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和股权激励是两条潜在的影响路径。分组检验表明,宗族文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抑制作用,在市场化程度高和民营企业中更明显。在民营企业中,这种抑制作用在非家族企业中更明显。研究还发现,宗族文化也会显著的抑制企业创新产出。本文揭示了宗族文化对企业创新投入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证明了宗族文化对企业发展存在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消极影响的另一面。
  • 作者:

    薛胜昔 李燕丽 薛史星

  • 全文[ PDF 0.00 MB ] 2021.5 (3):0-0 共有 205 人浏览
  • 中国宏观杠杆率对房地产价格泡沫的非对称动态影响研究
  •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分析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杠杆之间的定价关系,发现在违约概率为正的前提下,金融杠杆的上升会导致正向资产价格泡沫增大。为验证上述理论结果,本文采用NARDL模型实证分析了分部门宏观杠杆率对我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的长、短期非对称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首先,实体经济部门以及金融部门杠杆率的负向调整均会长期有效抑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持续膨胀,但“一刀切”的逆周期杠杆调整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稳定运行,因此应实行差异化的杠杆调控政策。其次,在长期可采用非金融企业部门向居民部门的杠杆转移来实现对房地产价格泡沫的温和平抑作用。再次,应有效、合理发挥中央政府杠杆的前瞻指引作用。同时,政策当局不应对地方政府施行强效去杠杆政策,应试图“熨平”地方政府债务波动以免引发局部房地产价格泡沫风险。最后,就金融部门而言,应对金融部门杠杆进行有效调控,谨防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向房地产价格泡沫转移所引发的房地产市场泡沫风险。
  • 作者:

    林思涵 陈守东 王妍

  • 全文[ PDF 0.00 MB ] 2021.5 (3):0-0 共有 182 人浏览
  • 美元流动性市场的转变、影响及其启示
  • [摘要]美元在金融市场中的主要形态都体现在流动性市场之中,美元流动性市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美元的发展史。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联储量化宽松与流动性市场结构转型导致市场的定价基准已经由无抵押融资转向有抵押融资。随着联邦基金市场活跃度的下降,由交易商充当影子银行的回购市场成为了在岸美元流动性市场的核心,而与此同时,货币互换成为了离岸美元流动性市场的核心机制,并且,离岸与在岸美元的关联性相较以往更为紧密。虽然长期量化宽松带来了流动性“泛滥”,但市场常常会因为影子银行的收缩而迅速变为流动性紧缩。要理解这一状况,需要对当前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运用,以及美元体系的货币分层进行分析。虽然量化宽松是美元流动性市场转型的直接动因,但来自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多种因素更是从深层次助推了这一转型,同时,市场转型也对美元的利率传导、市场稳定以及全球价值链形成重大影响。理解美元流动性市场的变化及其影响,能够为金融领域的相关研究打开全新的视角,并且,这对于完善人民币的流动性管理,甚至对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新秩序的重构,都将带来重要启示。
  • 作者:

    胡志浩 叶骋

  • 全文[ PDF 0.00 MB ] 2021.5 (3):0-0 共有 389 人浏览
 1